韓文治大師三十六穴(周左宇先生示)
(一)心包經:可取「大陵」、「曲澤」、「天池」三穴。
(二)肝經:可取「太衝」、「五里」、「期門」三穴。
(三)膽經:可取「懸鐘」、「環跳」、 「陽白」、「風池」四穴。 
(四)脾經、胃經:可取「三陰交」、「血海」 「足三里」、「地倉」四穴。
(五)肺經:可取「太淵」、 「尺澤」、 「雲門」三穴。
(六)腎經:可取「陰谷」 「照海」 「大赫」、 「俞府」四穴。
(七)膀胱經:可取「崑崙」、 「委中」 「玉枕」、「天柱」四穴。
(八)三焦經:可取「關衝」、 「天井」、 「和髎」、「天髎」四穴。
(九)大腸經:可取「合谷」、「曲池」、「臂臑」、「禾髎」四穴。 
(十)小腸經:可取「陽谷」、 「小海」 「天容」三穴。

大腸經
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
合谷手陽明大腸經疏散風邪,開關通竅,清泄肺氣,和胃通腸,調經引產。手背第1-2掌骨間,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。《靈樞·本輸》:“在大指歧骨之間”;《針灸甲乙經》:“在手大指、次指間”。《千金翼方》:“在虎口後縱紋頭,立指取之宛宛中。”《循經考穴編》:“宜並二指,取紋盡高肉上,須捏拳下針。”《動功按摩秘訣》:“在大指次節,歧骨肉尖上。”即拇、食兩指併合時,虎口部隆起最高處。或以一手拇指指面的遠側指橫紋迭合於另一手虎口部的指蹼緣上,屈拇指時當拇指指端所止處。手呈半握拳状,直刺或稍向上方斜刺0.5-1寸,或向掌骨下小指侧深透。应注意防止刺伤动脉,深透时更须防止刺及掌深动脉弓,以免引起出血。如刺破背侧浅筋膜内的头静脉属支,可在浅筋膜内形成血肿。若损伤桡动脉或拇主要动脉,则可引起第一背侧骨间肌或拇内收肌挛缩而致畸形。不宜作穴位注射,尤其是刺激性较强的药液,即使剂量不大,也能引起化学性炎性反应,局部渗出、出血,导致局限性肌内压力增高,肌纤维坏死,肌纤维化,形成挛缩。浅者可引起第一背侧骨间肌挛缩,深者可引起拇收肌挛缩,或两肌同受累。注射于桡动脉或拇主要动脉周围者,可引起动脉痉挛和动脉炎,使拇内收肌和第一背侧骨间肌发生缺血性挛缩。
xxx
曲池手陽明大腸經疏邪熱,利關節,祛風濕,調氣血。在肘橫紋外側端,屈肘,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。直刺1-1.5寸。
xxx
臂臑手陽明大腸經舒臂、明目。臂外側,三角肌止點處;曲池上7寸。《針灸甲乙經》:“在肘上七寸”;《針灸資生經》:“兩筋兩骨罅陷宛中”;《循經考穴編》:“舉肩平肩有凹,不能努力,努則穴閉。”向上斜刺0.5-1寸;或向肱骨后缘透刺2寸。艾炷灸3-5壯,艾條灸5-10分鐘。
xxx
禾髎手陽明大腸經開關通竅。上唇部,鼻孔外緣直下,與水溝穴相平處。當水溝旁5分,上頜骨尖牙窩部。《針灸甲乙經》:“在直鼻孔3下,俠水溝傍五分。”浅刺0.2-0.3寸。不灸。
xxx
膽經
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
懸鐘足少陽膽經泄膽火、清髓熱、舒筋脈。小腿外側部,外踝尖上三寸,腓骨前緣凹陷處。或定於腓骨後緣與腓骨長、短肌之間凹陷處。《針灸甲乙經》:“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者脈中,足三陽絡,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。”《針灸大成》:“尋摸尖骨者是”,《循經考穴編》:“須細揣摸絕骨尖,如前三分而高寸許是陽輔,絕骨尖間筋骨縫中是懸鐘,與三陰交對。”直刺0.5-1寸。艾炷灸3-5壯,艾條温灸10-15分鐘。
xxx
環跳足少陽膽經利腰腿,祛風濕。臀部,股骨大轉子後上方凹陷處。側臥屈股,當股骨大轉子突起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/3折點。或於髂後上棘,坐骨結節與股骨大轉子突起部連線所圍成之三角形區的中央處定穴。《針灸甲乙經》:“在髀樞中。側臥,伸下足,屈上足取之。”《神應經》:“即硯子骨下宛宛中也”,硯(研)子骨指股骨。直刺1.5-2.5寸。艾炷灸3-5壯,艾條温灸10-15分鐘。
xxx
陽白足少陽膽經明目,祛風前額部,瞳孔直上,眉上一寸凹陷處,當眉中點直上至前髮際之間(目中線)的下1/3折點。向眉中或眉头、眉梢沿皮刺0.5-1寸。不灸。
xxx
風池足少陽膽經祛風,解表,清頭目,利五官七竅。項部枕骨下,斜方肌上部外緣與胸鎖乳突肌上端後緣之間凹陷處。當風府與翳風之間,或顳骨乳突尖(下端)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連線的中點。《針灸甲乙經》:“在顳顬(腦空)後髮際陷者中”;《外台秘要》:“夾項兩邊”;《素問·氣府論》王冰註:“在耳後陷者中,按之引於耳中”;《醫學入門》:“耳後一寸半,橫俠風府”;《針方六集》:“俠風府兩傍各開二寸”;《循經考穴編》:“平耳墜微上,大筋外髮際陷中,與翳風相齊”。向对侧眼部的目内眦方向刺入0.5-1.2寸,不可深刺,尤其不能向对侧目外眦、耳屏或耳屏前缘方向深刺,以防止刺入颅腔损伤延髓或脑部。也不可向同侧眼部的目内眦方向深刺,以免损伤椎动脉。一般不灸。
xxx
三焦經
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
關衝手少陽三焦經泄熱、利喉舌。手環指末節尺側,距指甲角1分處。《靈樞·本輸》:“手小指次指之端也”;《醫學入門》補充:“外側”;即環指甲廓尺側角後旁1分凹陷處。浅刺0.1-0.2寸;或点刺出血。一般不作艾炷灸,艾條温灸10-15分鐘。
xxx
天井手少陽三焦經疏風,清熱,消結。上臂伸側面,屈肘時肘尖直上一寸凹陷處,當肱骨鷹嘴窩部。《靈樞·本輸》:“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……屈肘乃得之”;《太素·本輸》楊上善註:“肘後一寸”;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:“曲肘後一寸,叉手按膝頭取之,兩筋骨罅。”直刺0.5-1寸。艾炷灸3-7壯,艾條温灸5-15分鐘。
xxx
和髎手少陽三焦經头痛、面神经麻痹、下颌关节炎。头颞部鬓发后缘直上与耳廓根上端相平处,当颞浅动脉后缘。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在耳前兑发下横动脉”;《医宗金鉴》:“兑发下即鬓角也”。避开颞浅动脉向后方浅刺0.3-0.5寸。艾条温灸5-15分钟。
xxx
天髎手少陽三焦經
  • 古典:身熱汗不出,胸中煩滿,肩重痛不舉,缺盆痛,頸項急,項腫大。
  • 現代:肩關節周圍炎。
肩背部肩胛骨上角處,肩井與曲垣之間,約與陶道相平,當第一胸椎棘突與肩峰連線的中點。《針灸甲乙經》:“在肩,缺盆中,毖骨之間陷者中”,《針灸聚英》:“當缺盆陷上,突起肉上”;《循經考穴編》:“與大杼、附分約間寸許”;《類經圖翼》:“直肩井後一寸”。直刺或斜刺0.5-0.8寸,不可过深。艾炷灸3-7壯,艾條温灸5-15分鐘。
xxx
腎經
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
陰谷足少陰腎經理下焦、除脹滿。膕窩內側,屈膝時當半腱肌肌腱與半膜肌肌腱之間凹陷處。《靈樞·本輸》:“輔骨之後,大筋之下,小筋之上也,按之應手,屈膝而得之。”《循經考穴編》:“屈膝有兩縫尖,上為曲泉,下為陰谷。”直刺0.5-1.5寸。艾炷灸3-5壯,艾條温灸10-15分鐘。
xxx
照海足少陰腎經養陰、寧神、利咽。足內側部,內踝尖正下方與距骨相接的凹陷處。《針灸甲乙》:“在足內踝下一寸”,《千金要方》作“四分”;《神應經》:“前後有筋,上有踝骨,下有軟骨,其穴居中。”《針灸甲乙經》:“須兩足相合,其穴自見。針入之後,切忌移動。”向下方斜刺0.3-1寸。艾炷灸3-5壯,艾條温灸10-15分鐘。
xxx
大赫足少陰腎經調下焦、利水、益腎。下腹部,臍下4寸(中極)旁開5分處。《針灸甲乙經》:“在氣穴下一寸”;《循經考穴編》:“與中極相平”。直刺0.5-1.5寸,膀胱充盈时不宜深刺。艾炷灸3-5壯,艾條温灸10-15分鐘。
xxx
俞府足少陰腎經利氣、平喘。胸部鎖骨下緣,胸正中線(璇璣)旁開2寸凹陷處。《針灸甲乙經》:“在巨骨下,去璇璣傍各二寸陷者中”。横刺0.3-0.5寸,不可深刺。艾炷灸3-5壯,艾條温灸5-10分鐘。
xxx
心包經
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
大陵手厥陰心包經清心、寧神。腕掌橫紋中點,當掌長肌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凹陷處。《靈樞·本輸》:“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”;《針灸甲乙經》:“在掌後兩筋間陷者中”、《千金要方》:“一雲掌後第一橫紋後兩筋間”;《動功按摩秘訣》:“在手掌橫紋正中間”。直刺0.3-0.5寸,不宜过深,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。艾條温灸10-15分鐘。
xxx
曲澤手厥陰心包經寧心、泄熱、降逆、鎮驚。肘橫紋中,肱二頭肌尺側緣凹陷處。《靈樞·本輸》:“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,屈而得之”;《神應經》:“大筋內側橫紋中動脈是”;《循經考穴編》:“與尺澤相併,約去寸許”;《動功按摩秘訣》:“在肘內臁正中間”。避开动脉直刺0.5-1寸;对暑热症可浅刺静脉出血。禁直接灸;艾條温灸10-15分鐘。
xxx
天池手厥陰心包經寬胸、消脹。胸部乳頭外側1寸,前正中線旁開5寸,當第4肋間隙凹陷處。《靈樞·本輸》:“腋下三寸”;《針灸甲乙經》:“在乳後一寸,腋下三寸,著脅,直腋撅肋間。”向外侧斜刺或横刺0.3-0.5寸,不可过深,以免引起气胸。艾炷灸3-5壯,艾條温灸10-15分鐘。
xxx
肺經
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
太淵手太陰肺經宣肺平喘,清咽消腫,復脈。腕掌側橫紋橈側,橈動脈搏動處。當舟骨結節外上方,橈側腕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。避开血管,直刺0.3-0.5寸,不可伤及桡动、静脉。禁用直接灸,以免损伤桡动、静脉。艾條灸3-5分鐘。
xxx
尺澤手太陰肺經清宣肺氣,瀉火降逆。肘橫紋中,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。《靈樞·本輸》:“肘中之動脈也”;《針灸甲乙經》:“在肘中,約〔紋〕上動脈。”《素問·刺禁論》王冰註:“屈折之中”;《外台秘要》:“在臂屈橫紋中兩筋骨罅陷者宛宛中”;《醫學入門》:“肘橫紋中大筋外”;《循經考穴編》:“曲手如弓,方可下針。”直刺0.5-1寸。慎用直接灸,艾條灸10-15分鐘。
xxx
雲門手太陰肺經清宣肺氣,瀉四肢之熱邪。胸前壁外上方,肩胛骨喙突上方,鎖骨下窩(胸大肌與三角肌之間)凹陷處。距前正中線(璇璣)6寸,當鎖骨外1/3折點下方一橫指,中府上1寸。向胸廓外侧斜刺0.5-1寸,不可向内侧肋向隙方向深刺,以免损伤肺脏。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刺太深,令人逆息,不能食。”艾炷灸3-7壯,艾條灸5-15分鐘。
xxx
肝經
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
太衝足厥陰肝經平肝熄風、清熱利膽、明目。足背第1-2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。當行間後二寸。《靈樞·本輸》:“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”;《針灸甲乙經》:“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,或曰一寸五分陷者中”。直刺0.5-0.8寸;可灸。
xxx
五里足厥陰肝經赤白带下。在大腿内侧,当气冲(足阳明经)直下3寸,大腿根部,耻骨联合的下方,长收肌的外缘。刺法:直刺0.5-0.8寸,局部酸胀,可扩散至大腿前侧面。应注意避开股动、静脉。
xxx
期門足厥陰肝經疏肝理氣,化瘀消積。在胸部,當乳頭直下,第六肋間隙,前正中線旁開4寸。刺法:斜刺0.5-0.8寸,局部酸胀,可向腹后壁放散。
xxx
膀胱經
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
崑崙足太陽膀胱經祛風熱,理胞宮,舒腰腿。在足部外踝後方,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。直刺0.5-0.8寸。
xxx
委中足太陽膀胱經泄熱、舒筋、利腰腿。在膕橫紋中點,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。直刺1-1.5寸,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。
xxx
玉枕足太陽膀胱經祛風、明目、清神。在後頭部,當後髮際正中直上2.5寸,旁開1.3寸平枕外隆凸上緣的凹陷處。平刺0.3-0.5寸。
xxx
天柱足太陽膀胱經清熱、祛風、明目、利竅。在項部大筋(斜方肌)外緣之後髮際凹陷中,約當後髮際正中旁開1.3寸。直刺或斜刺0.5-0.8寸,不可向内上方深刺,以免伤及延髓。
xxx
小腸經
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
陽谷手太陽小腸經清熱、舒筋。在手腕尺側,當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處。直刺0.3-0.5寸。
xxx
小海手太陽小腸經散太陽經邪,通小腸熱結、祛風氣、清神志。在肘內側,當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。直刺0.3-0.5寸。
xxx
天容手太陽小腸經清咽消腫。在頸外側部,當下頜角的後方,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凹陷中。直刺0.5-1寸。
xxx
脾經、胃經
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
三陰交足太陰脾經補脾土,助運化,通氣滯,疏下焦,調血室精宮,祛經絡風濕。小腿內側,足內踝尖上3寸,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。《針灸甲乙經》:“在內踝上三寸,骨下陷者中”;《醫學入門》:“骨後筋前”。直刺0.5-1.5寸。孕妇慎用。
xxx
血海足太陰脾經調血清血,宣通下焦。大腿內側,髕底內側端上2寸,當股四頭肌內側頭隆起處。《針灸甲乙經》:“在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半”;《千金要方》:“一作三寸”;《千金翼方》作“二寸”;《靈樞經脈翼》作“二寸中”;今皆從二寸,“半”字疑為“中”字之誤。《針方六集》:“一方以患人手按膝蓋骨上,大指向內。餘四指向外,大指盡處是穴。”即以對側的手掌按其膝蓋,手指向上,拇指偏向大腿內側,當拇指端所止處。《循經考穴編》:“以虎口按犢鼻骨,取中指點到是。”直刺0.5-1.5寸。艾炷灸3-5壯,艾條灸5-15分鐘。
xxx
足三里足陽明胃經調理脾胃,和腸消滯,清熱化濕,降逆利氣,扶正培元。小腿前外側,外膝眼(犢鼻)下3寸,脛骨前緣外一橫指(中指)處,當脛骨前肌中。《靈樞·本輸》:“膝下三寸”。《針灸資生經》:“每以大拇指、次指圈其膝蓋,以中指住處為穴,或以小指住處為穴,皆不得真穴所在也。……蓋在膝髕下,俠大筋中也。則是犢鼻之下三寸,方是三裡。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裡穴也。若如今人之取穴,恐失之太高矣。”直刺1-2寸。艾炷灸5-7壯,艾條灸10-20分鐘。
xxx
地倉足陽明胃經祛風邪,通氣滯,利機關。面部口角外側,上直瞳孔,近鼻唇溝下端處。當口角旁4分,目中線上。《針灸甲乙經》:“俠口傍四分,如(略)近下是”;《針方六集》:“直縫中”。捏起口角部肌肉,向颊车沿皮透刺1-1.5寸。
xx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