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查詢方劑: 滋陰降火湯

在其中的單味藥裡,白芍可以養血調經,平肝止痛,斂陰止汗;當歸用來補血,活血,調經,止痛,潤腸;熟地黃的作用是補血滋陰,益精填髓;天冬可養陰潤燥,清火,生津;麥門冬是用來養陰潤肺,益胃生津,清心除煩;白朮在本方中是用來補氣健脾,燥濕利水,固表止汗,安胎;生地黃可以清熱涼血,養陰生津;陳皮用來理氣健脾,燥濕化痰;知母的作用是清熱瀉火,滋陰潤燥;黃柏可清熱燥濕,瀉火解毒,瀉火解毒;炙甘草是用來補脾和胃,益氣複脈。;生薑在本方中是用來發汗解表、溫中止嘔,溫肺止咳;大棗可以補中益氣,養血安神,緩和藥性;

白芍 :


【性味】苦、酸、甘,微寒
【功效】 養血調經,平肝止痛,斂陰止汗
【應用】1、用於血虛或陰虛有熱的月經不調,崩漏等證2、用於肝陰不足,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的頭痛、眩暈、脅肋疼痛、脘腹四肢拘攣作痛等證3、用於陰虛盜汗,及營衛不和的表虛自汗證
【對應症狀】腹痛+手腳抽筋+腹脹+產後諸症調理+全身痛證+小腹痛+月經崩漏+月經不調+肋痛+胸脅苦滿+四肢抽搐+頭痛+腹直肌痙攣+夜間盜汗+自汗+經痛+手抽筋+腳抽筋

當歸 :


【性味】甘、辛,溫
【功效】 補血,活血,調經,止痛,潤腸
【應用】1.用於血虛諸證
【對應症狀】貧血+體力差_體質虛弱+皮膚潰瘍+惡瘡+癰疽+風濕+風濕下肢麻痺+跌打損傷+月經不調+閉經+經痛+瘀血_血瘀+便秘+大便乾+脫髮_掉髮+難產

熟地黃 :


【性味】甘,微溫
【功效】 補血滋陰,益精填髓
【應用】1.用於血虛萎黃,眩暈,心悸,失眠,月經不調,崩漏等症
【對應症狀】面色黃+面色差_氣色差+眩暈+消渴+耳鳴+腰酸+膝蓋酸+膝蓋無力+失眠+月經不調+月經崩漏+遺精+夜間盜汗+心悸

天冬 :


【性味】甘、苦,寒
【功效】 養陰潤燥,清火,生津
【應用】1、用於陰虛肺熱的燥咳或勞嗽咯血2、用於腎陰不足,陰虛火旺的潮熱盜汗、遺精,內熱消渴,腸燥便秘等證
【對應症狀】咳嗽+肺炎+支氣管炎+咳血+乾咳+夜間盜汗+口渴+便秘+大便乾+發熱+遺精+皮膚乾+消渴+不易咳出的濃痰_黏痰

麥門冬 :


【性味】甘、微苦,微寒
【功效】 養陰潤肺,益胃生津,清心除煩
【應用】1.用於肺陰不足而有燥熱的乾咳痰粘、勞嗽咳血等症
【對應症狀】肺癆(肺結核)+肺炎+支氣管炎+咳嗽+乾咳+不易咳出的濃痰_黏痰+咳血+大便乾+便秘+口渴+失眠+心煩+咽乾+發炎

白朮 :


【性味】苦、甘,溫
【功效】 補氣健脾,燥濕利水,固表止汗,安胎
【應用】1.用於脾胃氣虛、運化無力的食少便溏、脘腹脹滿、肢軟神疲等症
【對應症狀】心下振水聲+全身痛證+胎動不安+腹脹+心下滿+水腫_全身水腫+小便不利+自汗+下利_腹瀉_水瀉+軟便_便溏+食慾不振+長期整日全身倦怠+腸胃虛弱_元氣衰吸收差+腳水腫_足腫+四肢水腫+風濕

生地黃 :


【性味】甘、苦,寒
【功效】 清熱涼血,養陰生津
【應用】1、用於熱入營血證2、用於吐血衄血,便血崩漏,熱毒濕疹3、用於熱病口渴,內傷消渴,腸燥便秘
【對應症狀】發熱+體力差_體質虛弱+某些時段容易疲累+貧血+月經不調+胎動不安+產褥熱_產後發熱+吐血+便血+口渴+便秘+大便乾+月經崩漏+濕疹+鼻出血

陳皮 :


【性味】辛、苦,溫
【功效】 理氣健脾,燥濕化痰
【應用】1、用於脾胃氣滯證2、用於痰濕壅滯證
【對應症狀】腸胃虛弱_元氣衰吸收差+呃逆_噯氣_打嗝+胃弛緩_食後胃脹痛+小便不利+嘔吐+噁心想吐+咳嗽+腹脹+便秘+心下滿+心下痛_胃痛+腹痛_中脘痛+多痰+稀痰_白色泡沫痰+胸口悶+面色黃+面色差_氣色差+流口水_吐涎沫+食慾不振+四肢沉重

知母 :


【性味】苦、甘,寒
【功效】 清熱瀉火,滋陰潤燥
【應用】1、用於氣分實熱證2、用於肺熱咳嗽,陰虛燥咳3、用於陰虛消渴4、用於骨蒸潮熱
【對應症狀】咳嗽+乾咳+心煩+失眠+容易焦躁_緊張+小便不利+消渴+潮熱+夢遺

黃柏 :


【性味】苦,寒
【功效】 清熱燥濕,瀉火解毒,瀉火解毒
【應用】1、用於濕熱帶下,熱淋,足膝腫痛,瀉痢,黃疸2、用於瘡瘍腫毒,濕疹濕瘡3、用於陰虛發熱,遺精盜汗
【對應症狀】發炎+跌打損傷+肺癆(肺結核)+肺結核熱+肺炎+小便不利+小便痛+尿量少+頻尿+下利_腹瀉_水瀉+夜間盜汗+遺精+黃疸+赤白帶下+膝蓋疼痛+腳痛+膝蓋腫+腳水腫_足腫+惡瘡+腫瘡+皮膚潰瘍+發熱+瘡瘍毒+濕疹+潮熱+夢遺+風濕+類風濕性關節炎

炙甘草 :


【性味】甘,平
【功效】 補脾和胃,益氣複脈。
【應用】用於脾胃虛弱,倦怠乏力,心動悸,脈結代,可解附子毒。  
【對應症狀】腸胃虛弱_元氣衰吸收差+長期整日全身倦怠+心悸+藥物中毒+體力差_體質虛弱+某些時段容易疲累+腹痛+心下痛_胃痛+四肢抽搐+手腳抽筋+腳抽筋+手抽筋

生薑 :


【性味】辛,溫
【功效】 發汗解表、溫中止嘔,溫肺止咳
【應用】1、用於外感風寒表證2、用於多種嘔吐證3、用於風寒咳嗽
【對應症狀】食慾不振+噁心想吐+嘔吐+呃逆_噯氣_打嗝+腸胃虛弱_元氣衰吸收差+外感_感冒+傷寒感冒+多痰+身冷_畏寒+咳嗽+惡寒+咳嗽型感冒+食物中毒

大棗 :


【性味】甘,溫
【功效】 補中益氣,養血安神,緩和藥性
【應用】1.用於脾虛食少便溏,倦怠乏力等症
【對應症狀】咳嗽+氣逆+腹痛+軟便_便溏+食慾不振+小便不利+某些時段容易疲累+長期整日全身倦怠+體力差_體質虛弱+心慌_心神不寧+全身痛證+面色差_氣色差+面色黃

-溫熱藥平藥寒涼藥
補藥當歸☂ ,熟地黃☂ ,白朮☀ ,生薑☀ ,大棗☂ 炙甘草☂ 白芍☂ ,天冬☂ ,麥門冬☂ ,生地黃☂ ,知母☂
平藥陳皮☀
瀉藥黃柏☀

-升性藥平藥降性藥
散性藥當歸☂ ,生薑☀ 陳皮☀ 天冬☂ ,麥門冬☂ ,知母☂
平藥
收性藥熟地黃☂ ,生地黃☂ 白芍☂ ,白朮☀ ,炙甘草☂ 黃柏☀ ,大棗☂
【方名】 滋陰降火湯
【出處】 沈氏尊生方
【原文劑量】白芍10g 當歸10g 熟地黃8g 天冬8g 麥門冬8g 白朮8g 生地黃6g 陳皮6g 知母4g 黃柏4g 炙甘草4g 生薑10g 大棗10g
【現代劑量】白芍:10+當歸:10+熟地黃:8+天冬:8+麥門冬:8+白朮:8+生地黃:6+陳皮:6+知母:4+黃柏:4+炙甘草:4+生薑:10+大棗:10
【用法】九碗水煮成三碗,三餐飯後各溫服一碗。
【劑型】湯劑
【劑量大小】0
【方性提示】
【煎藥提示】3
【功用】滋陰降火,鎮咳袪痰。
【適用症狀】虛勞陰虧血虛,相火旺盛,症見發熱盜汗,心悸、咳嗽、倦怠、口乾失眠、咽燥、消瘦、大便乾燥、舌質紅、脈沉數。
【方解】
-- 方中的當歸、白芍、熟地黃能潤肝熱;天門冬、麥門冬均有潤肺之功;地黃、知母、黃柏能淸腎中之熱;白朮、陳皮、甘草、大棗則爲功能調和消化機能。
-- 本方是王節齋以「補陰瀉火」爲目的所創的方劑,用八珍湯作爲加減,以潤燥爲主,並兼有瀉火的效能。
因本方功能滋陰降火,所以名爲滋陰降火湯,是爲治勞瘵(肺結核)的主方。而所清火就是肝腎的火,這火向上炎熾而薰灼脾肺,即在此時用於滋潤腎水和消炎。患結核等熱性病的時候,常爲消耗熱而虛耗體液,以致枯燥,而此方具有滋潤這種枯燥的作用。
方中的當歸、白芍、地黃能潤肝火;天門冬、麥門冬能潤肺;地黃、知母、黃柏清解腎中之熱;白朮、陳皮、甘草、大棗補脾胃,加強消化器的活動。
-- 方中當歸、白芍、地黃能潤肝火;天門冬、麥門冬能潤肺;地黃、知母、黃柏清解腎中之熱;白朮、陳皮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能補脾胃,加強消化器的活動。
【加減】
-- 喀痰喘咳:加桑白皮、紫菀、黃芩。
-- 痰多:加川貝母、款冬花、桑白皮。
-- 盜汗:加黃耆、酸棗仁。
-- 下腹痛:加木香、小茴香。
-- 骨蒸勞熱:加地骨皮、柴胡。
【未處理加減】
-- 虛勞甚者:合用六味地黃丸。
【注意事項】 本方以滋其陰,降其肝腎火之意取名,於萬病回春中記載。此方與六味丸相兼服之,有大補虛勞之神效。唯其發熱為消耗熱,咳嗽以晚間較甚,及痰必黏而難吐是其特徵。患者大多皮膚淺黑,大便堅硬,而脈細數。反之,皮膚蒼白,有發汗、咳嗽或吐痰多,胃腸虛弱而容易下痢者,則為禁忌。

-溫熱藥平藥寒涼藥
補藥當歸☂ ,熟地黃☂ ,白朮☀ ,生薑☀ ,大棗☂ 炙甘草☂ 白芍☂ ,天冬☂ ,麥門冬☂ ,生地黃☂ ,知母☂
平藥陳皮☀
瀉藥黃柏☀

-升性藥平藥降性藥
散性藥當歸☂ ,生薑☀ 陳皮☀ 天冬☂ ,麥門冬☂ ,知母☂
平藥
收性藥熟地黃☂ ,生地黃☂ 白芍☂ ,白朮☀ ,炙甘草☂ 黃柏☀ ,大棗☂

滋陰降火湯 :         

★功能  : 滋陰降火,鎮咳袪痰。

★應用  : 虛勞陰虧血虛,相火旺盛,症見發熱盜汗,心悸、咳嗽、倦怠、口乾失眠、咽燥、消瘦、大便乾燥、舌質紅、脈沉數。

方解

劑量

在其中的單味藥裡,白芍可以養血調經,平肝止痛,斂陰止汗;當歸用來補血,活血,調經,止痛,潤腸;熟地黃的作用是補血滋陰,益精填髓;天冬可養陰潤燥,清火,生津;麥門冬是用來養陰潤肺,益胃生津,清心除煩;白朮在本方中是用來補氣健脾,燥濕利水,固表止汗,安胎;生地黃可以清熱涼血,養陰生津;陳皮用來理氣健脾,燥濕化痰;知母的作用是清熱瀉火,滋陰潤燥;黃柏可清熱燥濕,瀉火解毒,瀉火解毒;炙甘草是用來補脾和胃,益氣複脈。;生薑在本方中是用來發汗解表、溫中止嘔,溫肺止咳;大棗可以補中益氣,養血安神,緩和藥性;

白芍10g 當歸10g 熟地黃8g 天冬8g 麥門冬8g 白朮8g 生地黃6g 陳皮6g 知母4g 黃柏4g 炙甘草4g 生薑10g 大棗10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