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top]
【素問】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[原文]

☀ 【本篇題解】 本篇是揭櫫了中醫臟象學的中心思想,也就是陰陽五行的觀念,透過陰陽來闡明病理的變化及臨床診治的方法。

本篇之名句選:
★ 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,萬物之綱紀,變化之父母,生殺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,治病必求於本。
★ 審其陰陽,以別柔剛,陽病治陰,陰病治陽,定其血氣,各守其鄉。
★ 陰在內,陽之守也;陽在外,陰之使也。
★ 氣味,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洩為陰。
★ 陰勝則陽病,陽勝則陰病。
★ 陽勝則熱,陰勝則寒。
★ 陽生陰長,陽殺陰藏。陽化氣,陰成形。
★ 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;清陽發腠理,濁陰走五藏;清陽實四支,濁陰歸六府。
★ 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。
★ 暴怒傷陰,暴喜傷陽。
★ 喜怒傷氣,寒暑傷形。
★ 重寒則熱,重熱則寒。
★ 風勝則動,熱勝則腫,燥勝則干,寒勝則浮,濕勝則濡瀉。
★ 天有四時五行,以生長收藏,以生寒暑燥濕風。人有五藏,化五氣,以生喜怒悲憂恐。
★ 喜怒不節,寒暑過度,生乃不固。
★ 重陰必陽,重陽必陰。
★ 寒極生熱,熱極生寒。
★ 善用針者,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,以右治左,以左治右。
★ 善診者,察色按脈,先別陰陽。
★ 邪風之至,疾如風雨,故善治者治皮毛,其次治肌膚,其次治筋脈,其次治六腑,其次治五藏。
★ 其高者,因而越之。
★ 其下者,引而竭之。
★ 中滿者,瀉之於內。
★ 其有邪者,漬形以為汗。
★ 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。
★ 其慓悍者,按而收之。
★ 其實者,散而瀉之。
★ 治病必求其本。
★ 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;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。